枫亭元宵游灯风俗作为莆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助力“新年——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始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前史。现在,每年阴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游灯活动都会在枫亭镇的四个社区和一个自然村顺次举办,规模宏大,局面壮丽。
枫亭游灯活动在元宵佳节举办,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打卡。本文图片均为 汹涌新闻记者 王珏玮 摄
枫亭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郑秋鉴告知汹涌新闻:“枫亭的民间传统文明气氛十分稠密,乡民都是自发性地参加游灯活动,并在制造的花灯中融入了前史背景和文明、名人业绩、古典风俗等元素。”
用白萝卜雕琢成各种造型的菜头灯,是枫亭一起的灯艺精品,也是游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灯组之一。
菜头灯市级非遗传承人吴金国,从17岁开端做菜头灯,至今已近50年。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分的游灯活动,每家每户都会出钱出力。现在,他做灯所用的萝卜,大都也是乡民自种,老练后送与他的,“枫亭游灯一代代传承下来,要把这种风俗和传统节日的气氛保存下来。”
元宵,是莆田一年之中最为盛大和绵长的佳节。家家挂灯、处处游灯则成为必不可少的庆祝环节之一,涵义着迎候光亮,添丁兴隆。
坐落莆田仙游县的枫亭镇,前史悠远持久,文明根由深沉。材料显现,自宋至清代,登进士榜的有127人,出了文武状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掌管制造泉州洛阳桥的蔡襄,北宋书法家蔡卞,宋代南康郡王陈洪进等一批前史风云人物也从这儿走出。
丰盛的前史背景和文明沉淀,催生了枫亭元宵游灯的风俗文明,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灯事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有900多年。2008年,“枫亭元宵游灯风俗”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据枫亭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郑秋鉴介绍,现在,每年阴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游灯活动由4个社区和1个自然村顺次进行,总参加人员达4000多人,“前史上对枫亭游灯的记载许多,它不只规模宏大,参加者许多,且还加入了戏台扮演、锣鼓队巡游等多种方式。”
2月12日晚上,一台台彩灯、一个个方阵,在枫亭镇街上巡游,密密麻麻,声势赫赫,引得市民和游客纷繁拿出手机摄影。
由花盆菜头灯、蜈蚣灯、伞灯等组成的灯架方队千奇百态,奇光异彩。其间最为引人重视的,莫过于“百戏彩架灯”,经过灯组奇妙展现了前史人物故事,以灯架塑形,融入戏曲、灯艺和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拍案叫绝。
此外,车鼓队、十音八乐队、舞蹈队等穿插在林林总总的游灯方队之中,为活动增加更多亮点。
旅行博主“七师兄”是四川自贡人,他游历了全国多个城市,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有特征的游灯活动。他对汹涌新闻说:“我传闻莆田的元宵很一起,今日看完彩灯今后,我觉得这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入的风俗文明体会。枫亭的游灯活动都是乡民自发安排的,彩灯也是乡民自己做的,咱们拧成一股绳一起参加,这种方式真的太热烈、太浪漫了。”
郑秋鉴也说到,枫亭人对文明的传承十分重视,“有不少企业家回到枫亭春节,对游灯活动出钱出力,都十分热心地参加进来。”
这款用白萝卜雕琢成的花灯,2008年成为莆田市非物质文明遗产之一,其制造技艺的传承和元宵节游灯的风俗,至今已有千年之久。相传古时枫亭民间许多底层大众买不起灯,便因地制宜,用白萝卜雕成各种花卉。
本年已63岁的吴金国是枫亭本地人,也对错遗传承人,制造菜头灯已有46年。本年元宵节的“菜头灯”,他和另两位手工师傅在上一年10月便已着手制造,估测已雕完三至四百根萝卜。
跟着时刻的推移,菜头灯的雕琢制造也在不断移风易俗。吴金国说:“曾经雕得比较单调,比方梅花就只雕五片花瓣,现在可以雕琢的品种越来越丰厚,一般木雕能雕出的图画,咱们都能与之相媲美。”
“现在还会雕琢大型的图画,例如在雕凤凰或许龙的时分,会用到好几根萝卜,将雕完的图形逐个拼接来做游灯展现。”吴金国介绍。
薛奋飞参加规划的灯组走进了枫亭的街头巷尾,引来许多好评。他说:“元宵节是咱们团聚团圆的大舞台,我想把这种快乐和热烈的气氛传递给更多人,也期望游灯活动可以一代代传承,一代代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