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河东农谚”里的春管密码
来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03 05:49:12

  运城,古称河东,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悠悠岁月中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化,河东农谚便是其精华体现。这些农谚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引领着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记者特别以“河东农谚”为切入点,深入运城各个角落的春耕现场,探寻农谚背后蕴藏的科学内涵,展现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融合的成果,全方位呈现河东大地的春耕盛景,以期助力运城农业迈向新高度,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这句农谚从科学角度来讲就是,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变长,气温开始明显升高。此时土壤解冻,小麦进入返青生长的关键阶段,从之前相对休眠状态转为快速生长阶段,也就是“起身”。

  起身期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极为关键,在此阶段,小麦的根系会迅速生长,分蘖增加,植株快速拔节,是为后期的孕穗、抽穗等环节打基础。如果在这一时期能保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水分和养分,小麦就能够茁壮成长,为高产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说这一段时期的每一刻对于小麦的最终收成都是极其宝贵的。

  在盐湖区解州镇曲村宛如一片绿色海洋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轻抚下,泛起层层绿浪。

  春分时节,正是麦苗起身的关键时期,农技专家、农户以及智能农机齐聚地头。农技专家观察麦苗的叶片色泽、分蘖情况;智能农机运用卫星定位、传感器等前沿技术,精准开展灌溉、施肥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春管忙碌景象。

  麦田里,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任文斌对不同地块的麦苗生长情况做了全面查看,他蹲下身,轻抚着麦苗给出了科学又实用的管理建议:“在起身期,小麦从过去的营养生长阶段逐步过渡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这一段时期主要以增加穗粒数为主。在水肥管理方面,对于有旺长趋势的,或者是一类麦田、二类麦田,我们提议推迟到拔节期前后进行,对于三类麦田建议积极地进行水肥管理。”

  种植户董会龙共种有800余亩小麦,结合农技专家的建议,他说:“这两天我们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班加点,购置了一批水肥一体的施肥器,更精准、更准确地给麦苗施肥,让它从弱苗生长为壮苗。”

  在科技赋能农业的当下,高效的智能化设备也为春管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董会龙的麦田之上,两架植保无人机正满载除草剂,在技术员的娴熟操控下,稳稳腾空。它们仿若训练有素的卫士,依照提前规划好的航线,以毫厘不差的精度穿梭于麦田间,均匀地喷洒药剂,高效守护着这片绿色希望。

  “以往我们麦田除草,800亩地需要10个人忙8天。现在用无人机进行化学除草,只需两架飞机3个小时就完成了。”董会龙说。

  为切实做好今年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工作,确保夏粮丰产丰收,自2月起,盐湖区农业农村局先后组织2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辖区小麦种植区域,通过举办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将农业技术送到村头、田间,累计服务农户20余次,为全年夏粮丰收提供坚实保障。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农谚是先辈们历经岁月沉淀总结出的农业生产智慧,从科学角度来看,具有深厚的自然规律基础。清明时节,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地温回升,降水量增加,土壤墒情改善,且白昼变长、光照充足,这些条件为喜温、喜光的瓜豆类作物播种和初期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水分与光照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农谚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新的拓展。借助设施农业,人们搭建温室大棚,精准调控温湿度和光照,使得北方地区在冬季提前播种瓜豆类作物,实现早春上市。

  在新绛县泉掌镇南张村正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黄瓜大棚里,满眼都是生机。成熟的黄瓜如碧玉般缀在翠绿藤蔓下,煞是喜人。农户们手脚麻利,采摘着一根根鲜黄瓜,将其迅速装车,而后驶向繁忙的南张村蔬菜批发商业市场。

  南张村蔬菜批发商业市场又是另一番忙碌景象,菜农们将顶花带刺、青翠欲滴的黄瓜打包装箱,准备销售。一辆辆满载黄瓜的货车、三轮车穿梭往来,好不热闹。

  南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吴小红说:“我们村从1994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是新绛县发展设施黄瓜种植最早的村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南张村已从当初的小拱棚,扩展到现在占地2200亩的950幢设施大棚,蔬菜产业已成为南张村的主导产业,被誉为‘有机黄瓜第一村’。”

  多年来,南张村的黄瓜主要销售到陕西、安徽等地市场。经纪人吴敬民在南张村蔬菜批发市场长期从事黄瓜经销,他一边忙着招呼车辆,一边抽查装箱黄瓜。

  “南张村的黄瓜每年从3月中旬一直销售到10月中旬,我一天能在这里批发3.5万多公斤黄瓜。”说完,吴敬民回过身对一旁的西安客商刘新房说,“再装一车就能走了。”

  看着满载新鲜黄瓜的运输车,刘新房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说:“南张村的黄瓜外形完整、瓜身匀称,颜色鲜绿、质地脆嫩、口感清甜,全部符合有机黄瓜的标准,非常受西安消费者的欢迎。”

  刘新房驻扎在南张村收购黄瓜已经15年了,每年他都会像候鸟一样,从3月开春后过来坐地收购黄瓜,一直要待到11月黄瓜下市。

  “南张村一天能批发黄瓜400吨,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村蔬菜市场年收益能达92万元。”吴小红介绍。

  随着新绛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持续推进,去年,一种新型砖式后墙温室在全县蔬菜种植村推行开来。

  新绛县蔬菜发展中心主任邢岗介绍:“传统的夯土后墙温室占地面积大,种植培养面积却有限。一栋占地6亩到7亩的传统温室,实际种植培养面积只有2亩左右,土地利用率只有40%。相比之下,一栋占地2.3亩的新型砖式后墙温室,实际种植培养面积达2亩,土地利用率达8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更适合机械化作业。”

  去年,吴小红把村里的几座老旧温室翻建成了新型温室。经过一年的试种,效益显著提升。

  在南张村村头,十多名工人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新型温室。在工地招呼的吴小红说:“今年,我们计划新建10余个新型温室。虽然新型温室的建设成本每个高达30多万元,但效益比传统温室高出近20%。而且,新型温室坚固耐用,常规使用的寿命可达三五十年。”

  “梨花怕冷霜,防冻要赶早”意思是在早春3月—4月,梨树花期对低温极为敏感,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防冻的紧迫性。此时梨树已结束休眠,树液流动旺盛,抗寒能力骤降,而春季昼夜温差大,晴朗夜间辐射降温易形成霜冻,俗称“倒春寒”。

  在花芽萌动前和花期寒潮来临前的两个关键期,需采取科学防冻应急措施,延缓花期,避开低温。农谚“赶早”二字,正是强调预防优于补救,若等霜冻形成后再行动,梨花受冻损伤已不可逆。这句农谚体现了传统经验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防灾理念上的高度契合。

  在平陆县圣人涧镇涧东村的一片梨园里,果农们在当地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做着前期果树防冻准备工作。

  “为梨树喷施防冻液,可以在树身形成一层看不见的保护膜,以增强梨树的抗寒能力。”平陆县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军胜向种植户详细讲解低温防冻措施。

  他详细地解释道,经历了前几天的持续高温,有些苹果花、桃花、梨花集中或者提前开放,但是气象预报这几天要降温,最低会降到零摄氏度左右,所以会影响这些果树的授粉和坐果率,进一步会影响产量。

  “我根据农技专家的指导,已经给梨园喷施防冻液了。今天,我们过来再给梨园浇些水,浇水能够更好的降低土壤温度,补充土壤水分,延迟花期,增强梨树的抵抗力。”涧东村梨果种植户曹国胜拿着铁锹,引导水往梨树下流,他说,他们已提前准备好了秸秆,很快把这些秸秆堆放在梨树行间。等晚霜冻来临时点火熏烟,借助这种方式给梨树增温,降低冻害风险。只要挺过这几天低温期,今年又会有个好收成了。

  为应对马上就要来临的低温天气,平陆县果业发展中心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果农落实防寒防冻措施。除实地指导外,县果业发展中心还通过微信群等平台发布相关预警,及时提醒果农做好防寒防冻工作,指导他们做好应对措施。同时,根据果树分布区域的不同,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为果农提供个性化防护建议,全方位保障果树安全度过低温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标注明确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